贾新栩:喜欢阿美
最近对阿美的小说比较喜欢,平实生动那种。去年读了刘燕燕的一个中篇,她的写作方式似乎与我类似,后来见面,只记得她酒量还可以,没聊文学,这年头,“文学知音”,尤其是男女间,这也太傻了。
让我说“最喜欢的男作家”,我可以说一串,但若说女作家,却很费劲,包括国外的。我这里特指写小说的,女诗人、女散文家似乎跟男人都有一拼。
想不出为什么女作家就显得弱,也许是她们关注的问题或者说她们的脑子跟男人不一样,她们另有一套评判标准?
感觉女作家总是在男女关系这个圈子里面晃,出不去,而男作家的兴趣点就比较丰富,战争、科幻及各种民生问题,我当然知道题材的大小不是小说好坏的标志,就说男女关系吧,男作家的表现也要好得多,我不知道女作家们是否同意这一观点?
何小竹:喜欢尹丽川
我没怎么看过女作家写的作品,看也是在我发表小说的刊物上看到的,不会特意去找或者说去买。
没有特别深的印象,所以也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,倒不是不关注,只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,毕竟我不是专门搞研究的,主要精力是用来写作。
80年代的时候,主要是看一些外国女作家的作品。
现在的女作家也知道一些,但没有系统地看她们写的东西,总的来说比较喜欢尹丽川。
尹丽川的文字很清晰,也很有想法,能够吸引我看下去。
像尹丽川,我基本上没有从女性的角去看,阅读也好,写作也好,是不应该分性别的,更不应该刻意去表现女性意识,让读者读你的人而不是读你的小说。
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出来之后,它应该超越性别,不管是作家还是诗人。
秦巴子:喜欢残雪
我最喜欢残雪,因为她对中国文坛有贡献,而且是非常大的贡献,甚至很多男作家都比不了她。我首先是喜欢她的作品,进而欣赏她的人格魅力,她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在中国不多见。
残雪的非理性、象征、变形,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,其他的都不行。
现在的那些70年代后被媒体炒得厉害,其实她们这些人的作品差异也很大,不能一概而论。
赵刚:喜欢刘索拉
喜欢刘索拉。首先是因为那篇《你别无选择》。在当时能出现这种小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意外,这篇作品里激荡着一舌黑色的火焰,疼痛,混乱,疯狂,还隐隐地夹杂着一丝诗意,令我着迷。
除了作品的原因,刘索拉对写作的态度也令我喜欢,在《你别无选择》与《寻找歌王》以及《蓝天绿海》等有限的几篇作品之后,她毫无预兆的隐去了,转而弄起了音乐,尽管她真正写作的时间并不长,作品的数量也有限,但是却留下了《你别无选择》这样一篇上品,与她相比我觉得自己写的太多了,至今也没有写出一篇令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,甚至有时候都有点惭愧,自己居然还是一个男性作家。
魏微:喜欢海子、王小波、李敖、韩东、吴晨骏
我最喜欢海子、王小波、李敖、韩东、吴晨骏等。他们都是优秀作家,才华横溢,且写作的姿态很纯正。喜欢海子和王小波,是因为他们的“传奇性”,早逝,天才,固执和异端,我以为,这是真正“文学”的因素,甚至可以撇开他们的作品不论。海子的诗我没读过,我很少读诗,也读不懂。王小波的《黄金时代》,我只觉得“有趣”——它不是我特别敏感的那类小说。可是,我还是喜欢他们。
李敖曾经是我的偶像,至今,我还以为,他是个有魅力的男子。现在不再像从前那样迷信他了,可他还是我喜欢的那类作家。有才华,正义,一身傲骨。现代作家很少有他这样的品质。现代作家都太聪明了,很入世。
韩东和吴晨骏是“向内”作家的典型,从个人趣味说,是离我很近的那类作家。
我着重说一下韩东和吴晨骏的小说,我喜欢他们的一部分作品,比如韩东的《同窗共读》和《我的柏拉图》,吴晨骏的《照片》和《梦境》。他们的小说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,比如节制,冷静,文字的简练和干净。我以为,初学写作者,是可以拿它当范文来研读的。
金仁顺:喜欢鲁迅
最喜欢的男作家,在二十世纪,首选的肯定是鲁迅。鲁迅的作品,横看竖看,有一种入骨的深刻。从初中学的语文课本开始,读鲁迅,读了这么多年,还可以读得津津有味,既有热闹又有门道。而且,就像煲汤似的,时间越长,滋味也更加饱满。很多优秀的作家是可以被模仿的,也必然会被一些后辈模仿学习,比如张爱玲,沈从文,但鲁迅是很难模仿的,或者说即使模仿了也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儿。他的文字里有“骨”,画人画虎,最难画“骨”。
从为人的角度上说,我始终觉得鲁迅是一个很平易的人,虽然他写过很多“痛打落水狗”之类的杂文,打过无数次的笔仗,有个“师爷”的出生地。写鲁迅的文章很多,最喜欢萧红的《回忆鲁迅先生》,她写过鲁迅等电车时的形象,“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”。我以为这种描绘是真实的,并且,和他凌厉的文字相辅承。
尹丽川:王小波、贾新栩
1998年底我读了王小波的《黄金时代》和《青铜时代》,当时的痴迷就像小时候读《红楼梦》。也惊讶不已,原来中国当代文学,已出了这样的作品,这样的作家,这样的气质。怪不得许多作家谈起天才与大师,更加地言必称欧洲美国,总之越远越好,否则再没有混下去的理由。他对生命的爱与国人的传统观念无关。中国人自古爱的是命,这条命是否生机勃勃,对于王小波是前提,对于大多数人则是附属品。至于自由和阳刚之气,更是中国文学的稀有之物。
阿美:喜欢朱文、王小波、王朔、余华
我喜欢的男作家有好几位,比如朱文,王小波,王朔,余华等。
朱文写东西最狠,一般人很难得有他那样的勇气来直观人生的荒诞和残酷,他对伪价值的怀疑和颠覆也是最彻底的,但朱文不悲观,文字里时时现出幽默和勃勃生气,朱文的小说非常有力量,看他的东西你不会无动于衷。
王小波的写作很自由,想象力不一般,他对人生,对世界有非常健康的态度,但是王小波的作品不是都好,《白银时代》我就不喜欢。
喜欢王朔不是因为他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小说,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好玩的人,读他的文字,总是感到充满乐趣,虽然现在有很多人恨王朔,但我依然喜欢他,因为他使生活变得可爱。我喜欢他们还因为以上几位都在某个方面活出了真我,有独立的思想和立场,不是那种圆滑世故之辈。
最后说到余华,喜欢余华的悲悯——不管是真的也好,装的也好,曾经深深打动了我,让我涕流滂沱。
刘瑜:喜欢王小波
当今中国的文学圈,有一位作家,在各种文学标签天罗地网的搜捕下,侥幸成为漏网之鱼。他既非“主流”,也非“非主流”,既非“新状态”,也非“旧状态”,既非“此类”,也非“另类”——当然,他就是王小波。
王小波的作品,一方面,由于对原初经验的细节与混沌的保护,守持了生动的个体性、私人性,另一方面,又由于个体经验始终向历史际遇敞开,保持了其作品中每个故事的“重力”。公共写作与私人写作的互通性,归根到底,来自于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复杂、微妙甚至隐秘的联系。他既要写载沉载浮的“个体”,也写了这个体之下惊涛骇浪的大海。通过将“历史之重”滴入“命运之轻”,王小波呈示给我们一个立体的、复调的因而充满质感的世界。